- 口腔内变化的“水泡”———唾液腺粘液囊肿
- 脑血管病中心 > 科普 阅读:2569 次
口腔内变化的“水泡”———唾液腺粘液囊肿
在口腔门诊经常有这样的场景,患者不知所措,只知道嘴里长了个“水泡”,有时变大,有时又破溃消失,周而复始。这是口腔科的一种常见病,叫唾液腺粘液囊肿。
广义的唾液腺粘液囊肿包括小唾液腺粘液囊肿及舌下腺囊肿。根据其病因及病理表现的不同,可分为外渗性粘液囊肿及潴留性粘液囊肿。
1. 外渗性粘液脓肿 占粘液囊肿的80%以上,组织学表现为粘液性肉芽肿或充满粘液的假囊,无上皮衬里。许多研究表明,外渗性粘液囊肿的发生导致导管破裂,黏液外漏入组织间隙所致。
2. 潴留性粘液囊肿 远不如外渗性粘液囊肿常见。组织学表现有三个特点:有上皮衬里;潴留的黏液团块及结缔组织被膜;发生原因主要是导管系统的部分阻赛,可由微小涎石,分泌物浓缩或导管系统弯曲等原因所致。
黏液囊肿
临床表现:是最常见的小唾液腺瘤样病变,好发于下唇及舌尖腹侧,这是因为舌体运动常受下前牙磨擦以及自觉或不自觉的咬下唇动作使黏膜下的腺体受伤。囊肿位于黏膜下,表面仅覆盖一薄层黏膜,故呈半透明、浅蓝色的水泡,状似水泡。大多为黄豆至樱桃大小,质地软而有弹性。囊肿很容易被咬伤而破裂,流出蛋清样透明粘稠液体,囊肿消失。破裂处愈合后,又被黏液充满,再次形成囊肿。反复破损后不再有囊肿的临床特点,而表现为较厚的白色瘢痕状突起,囊肿透明度减低。
治疗:常用的方法为手术切除。在局部浸润麻醉下,纵向切开黏膜。在黏膜下,囊壁外面钝、锐性分离囊壁,取出囊肿。周围腺组织尽量减少损伤,和囊肿相连的腺体应与囊肿一并切除,以防复发。反复损伤的黏液囊肿可形成瘢痕并与囊壁粘连,不易分离。此类病例可在囊肿两侧作梭形切口,将瘢痕、囊肿及其邻近的组织一并切除,直接缝合创口。
舌下腺囊肿
最常见于青少年,临床上可分为三种类型:
1、 单纯型 为典型的舌下腺囊肿表现,占舌下腺囊肿的大多数。囊肿位于下颌舌骨肌以上的舌下区,,由于囊壁菲薄并紧贴口底黏膜,囊肿呈浅紫蓝色,扪之柔软有波动感。囊肿常位于口底的一侧,有时可扩展到对侧,较大的囊肿可将舌抬起,状似“重舌”。囊肿因创伤破裂后,流出粘稠而略带黄色的或蛋清样液体,囊肿暂时消失。数日后创伤愈合,囊肿又长大如前。囊肿发展很大时,可引起吞咽、语言及呼吸困难。
2、 口外型 又称潜突型。囊肿主要表现为下颌下区肿物,而口底囊肿表现不明显。触诊柔软,与皮肤无粘连,不可压缩,低头时因重力关系,肿物稍有增大。穿刺可抽出蛋清样粘稠液体。
3、 哑铃型 为上述两种类型的混合,即在口内舌下区及口外下颌下区均可见囊性肿物。
治疗:根治舌下腺囊肿的方法是切除舌下腺,残留部分囊肿不致复发。对于口外型可全部且吃醋舌下腺后,将囊腔内的囊液吸净,在下颌下区加压包扎,,而不必在下颌下区作切口摘除囊肿。对全身情况不能耐受舌下腺切除的患者及婴儿,可做简单的成形性囊肿切开术,既袋形缝合术,切除覆盖囊肿的部分黏膜和囊壁,放尽液体,填入碘仿纱条。待全身情况好转或婴儿长至4—5岁后再行舌下腺切除。
(文章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医院删除)
医院官网:hq.gwmc.cn
企业邮箱:info@hq.gwmc.cn
医院地址:吉林省公主岭市国文大街2388号

吉ICP备18000181号
Copyright © 2017 by CopyGuowen medical .co.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