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ICU(重症监护室)这个与死神赛跑的战场,每一台设备都承载着守护生命的重任。其中,呼吸机如同患者的“隐形肺”,而国文医院引入的德国德尔格呼吸机,更是凭借卓越性能,成为危重患者的“生命护盾”,在医护团队的操控下,为无数患者撑起康复希望。
认识ICU呼吸机:不是“替代肺”,而是“生命桥梁”
呼吸机全称为“机械通气设备”,核心作用是通过人工气道(如气管插管)或面罩,将氧气或混合气体按设定参数送入患者肺部,辅助甚至暂代患者完成吸气、呼气,维持正常气体交换。它并非“替代”受损的肺,而是让呼吸器官得以休息和恢复,为治疗原发病争取宝贵时间。
以下患者常需呼吸机支持
1、呼吸衰竭:如新冠重症、肺炎、ARDS(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导致肺部无法有效换气。
2、呼吸肌无力:如重症肌无力、吉兰-巴雷综合征,或全麻术后呼吸未恢复。
3、严重创伤/手术:如颅脑损伤、大手术术后,患者无法自主维持呼吸节律。
4、意识障碍:如昏迷、脑卒中患者,因咳嗽反射弱,需呼吸机预防窒息和肺部感染。
德尔格呼吸机:百年品牌的“精准守护力”
作为拥有130多年历史的医疗科技先驱,德国德尔格公司在呼吸设备领域积累深厚,其呼吸机以创新与可靠著称,成为国文医院ICU的核心设备,关键优势体现在三点:1. 智能模式,适配多样病情德尔格呼吸机搭载多种通气模式,如容量控制通气(VCV)、压力控制通气(PCV)等,能根据患者病情动态调整参数。例如针对ARDS患者,其肺保护性通气策略可避免高压力、大潮气量损伤脆弱肺泡,为肺部修复创造条件。
2. 精准调控,平衡疗效与安全它能精确控制吸氧浓度(21%-100%),在最低氧浓度下维持正常血氧,减少氧中毒风险,同时通过核心参数(潮气量5-10ml/kg、呼吸频率12-20次/分)的精准设置,既保证通气充足,又避免气道损伤。
3. 实时监测,筑牢安全防线设备配备高灵敏度传感器,实时监测呼吸频率、气道压力等指标,数据直观显示且异常时自动报警,帮助医护人员第一时间调整方案,避免风险。
人机协作:国文医护的“24小时护航”
呼吸机的高效运转,离不开国文医院医护团队的专业配合: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性化方案,精准设置参数、判断脱机时机。护士24小时监测生命体征与设备状态,及时吸痰保持气道通畅,预防感染。呼吸治疗师优化通气方案,指导患者进行呼吸训练,为脱机做准备。
这种“设备+医护”的协作模式,让德尔格呼吸机的性能充分发挥。比如重症肺炎患者,呼吸机提供氧气与呼吸动力,配合抗生素治疗,术后患者则借助其轻柔通气,平稳度过呼吸抑制期,逐步恢复自主呼吸。
破除误区:呼吸机不是“终点线”
误区1:“上了呼吸机就难脱机”。实则呼吸机是“阶段性辅助”,患者病情好转后,医护会逐步降低支持力度(减少潮气量、降低氧浓度),帮助患者适应自主呼吸,最终实现脱机。
误区2:“用呼吸机意味着没救了”。恰恰相反,它是“生命支撑线”——为原发病治疗争取时间,是患者从危重走向康复的“过渡桥梁”。
在国文ICU,德尔格呼吸机虽为冰冷设备,却在医护人员的操控下充满温度。它以精准的通气、可靠的性能,与医护团队并肩,在每一个生死攸关的时刻,为患者续航生命,见证着从危重到康复的奇迹。
微信扫码预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