损伤节段的水平必须从皮肤感觉障碍或异常变化的水平,肌肉运动 和反射的变化来确定。
脊髓节段 支配的主要肌肉 皮肤感觉分布区 |
颈1 头前、头侧直肌 颈2 头下、头夹和颈头肌 枕部、颈部至下颌骨下缘和头顶 颈3 头半棘肌、斜方肌 耳后枕部,颈部、锁骨上方 颈4 膈肌 肩胛部 颈5 三角肌 前臂和上臂外侧 颈6 肱二头肌 前臂部前面和、食指 颈7 肱三头肌 前臂背侧、手五指,中指为主 颈8 曲指肌 环小指 胸1 小重际肌 前臂尺侧 |
通常将颈髓分为上颈髓损伤(颈1-4)和低位颈髓损伤或颈膨大损伤(颈5-胸1)。为了治疗的需要还可分为上、中、下三个节段水平。颈髓损伤临床表现和其他部位不同,在于运动障碍是四肢瘫痪、感觉障碍水平高。
上颈髓(颈1-4)损伤 为延髓的延续,是脊髓最上部,即在枕骨大孔及寰枢椎部。该部外伤引起骨折脱位常可引起该节段脊髓损伤,但必须注意,该区的解剖畸形,如齿突发育畸形、颅底扁平、寰枕融合上颈髓损伤,由于可波及呼吸中枢而致呼吸麻痹、呼吸困难或呼吸道机械堵塞,可迅速致命。存活者,损伤平面以下四肢呈痉挛性瘫痪,由于三叉神经下行跟或三叉神经脊髓束受影响,故可在面部表现疼痛和麻木,枕大神经和耳大神经感觉过敏或感觉减低,如位置较低可有颈及下颌部的感觉异常。
部分损失可表现四肢不完全瘫痪,两侧运动功能障碍表现差异较大,但表现上运动神经元功能障碍。如果椎动脉远侧分支----脊髓前动脉的一侧或两侧受伤,其损伤波及范围较大,甚至可造成颈膨大前角细胞血供障碍而出现前臂与手肌萎缩。
延髓功能受损害也常于上颈髓损伤之后发生。出现延髓的血管运动和其他严重内脏功能紊乱,如心律不齐、血压不稳、呼吸困难、鼻翼煽动、口唇青紫等缺氧表现。
植物神经功能障碍可表现为:排汗功能和血管运动功能障碍,出现高热、张口呼吸,鼻腔粘膜血管扩张,水肿而发生鼻堵。
中颈髓损伤(颈5-7) 为颈膨大部,表现为四肢瘫痪。如颈5偏重损伤,膈肌麻痹明显,并表现提肩肌的拮抗肌瘫痪,至斜方肌和提肩胛肌的作用相对增强,使双侧肩胛明显提高,肱二头肌和三角肌反射减退或消失,并在颈部以下感觉丧失,也可出现Horner氏征。如以颈6偏重的损伤,肱二头肌明显萎缩,肱三头肌萎缩,但三头肌则正常,但三角肌则正常,膈肌不受波及。常有一种特殊肢体位置:上肢外展,腕伸直而手指间关节屈曲。
颈6以上的损伤上肢反射亢进,如在颈5-6节段损伤为肱二头肌反射丧失,肱三头肌反射存在。在临床实际中,颈髓损伤很少为单一节段,往往是多节段水平同时受损,只不过有的节段损伤较轻,有的损伤节段较重。
该部颈髓损伤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四肢瘫痪,两上肢常为迟缓性瘫痪,肩胛提高,上臂外展而前臂屈曲,损伤平面以下的肢体为痉挛性瘫痪。当颈髓损伤位置低,就有可能保留伸指总肌、固有伸示指肌的功能。
下颈髓(颈8-胸1)损伤 为颈髓和胸髓连续部分,也属于颈髓膨大部。损伤严重者以下肢瘫痪为主要表现。由于该部是颈膨大下端,上肢的主要表现为手的小肌肉变化,如骨间肌、蚓状肌萎缩,并可出现尺神经麻痹的爪状手畸形,肱三头肌的反射消失。可能出现与高位颈髓损伤相似的括约肌和植物神经系统功能障碍。
颈髓损伤早期表现和损伤程度的判断
脊髓损伤可以表现出不同类型。但早期连续检查可以判断损伤的性质。当颈脊髓遭到创伤和病例损害时即出现脊髓休克。脊髓休克的长短与年龄有关,年龄越大时间可稍长。通常小儿为3-5天,成年人1-2周,有的长达6-7周。
脊髓休克期内,表现在运动、感觉、反射和植物神经系统一系列变化。在损伤平面以下出现运动障碍和感觉障碍。其障碍范围可与病部位和损伤严重程度有关。高位和中位脊髓有四肢瘫,低位颈髓可表现为双下肢瘫痪。瘫痪以下全为迟缓性,肌张力低下或完全无张力状态。损伤节段以下深浅感觉完全丧失、腱反射消失。须引起注意的是,有些病例在脊髓休克期内提睾反射和肛门反射还可能存在,这种情况下不宜作为脊髓是否完全性损伤的判断依据。
在脊髓休克期必须注意观察损伤平面上升或下降的变化,因此应仔细记录每次检查结果。如果损伤最初的检查平面在下颈髓节段,以后出现损伤平面上升现象,如出现呼吸困难、膈肌麻痹及上肢功能进一步障碍者,应考虑到脊髓水肿或血肿所致,要避免治疗失误而引起损伤范围扩大。
脊髓休克期的脊髓功能处于强烈的抑制中,随着时间的推移,其反射功能可逐渐恢复。但在休克后期,神经系统的检查,常能提示颈髓损伤的严重程度,即脊髓完全性损伤或不完全性损伤。
缩动作是全部反射消失后第一个出现的反射,也有人认为球海绵体反射和提睾反射是最先出现的反射,其次是腹壁反射,并同时也出现锥体束阳性征象。再次是在脊髓损伤水平以下,近尾端节段处并远离损伤水平者恢复要早些。因此,跟腱反射常较膝腱反射恢复的早。
颈椎脊髓损伤的准确判断,对于治疗和预后的估价都有重要意义。颈髓损伤或脊髓伤后一般在24小时内出现早期反射,而骶髓部位完全无反射期更为短暂。最先恢复的是球海绵体肌反射或肛门收缩反射。球海绵体肌反射(又称阴茎反射),为一正常的经脊髓传导的反射,将手插入病人直肠内,挤压阴茎或牵拉带气囊的导尿管,可引起明显的快速直肠括约肌收缩,即为阳性反射。肛门收缩反射也是骶髓固有的正常反射,用针刺肛门周围皮肤,可引起肉眼可见的肛门外括约肌收缩。在脊髓休克结束后上述反射之一恢复,而运动感觉功能仍完全处于丧失状态,预示为完全性颈髓损伤。
假如病人肛门周围没有感觉,其骶神经支配的肌肉。(屈趾)或直肠括约肌等失去随意运动,可认为完全性损伤,如此持续24小时,则99%的病人不能恢复。假如,肛门周围保留感觉,对针刺有分辨觉,足趾屈曲或括约肌有控制能力,提示为不完全性损伤。损伤平面以下功能保存得越多,预后越好。
在稍后些时日,借助肢体的状态也可以做出判断。完全性损伤的四肢是迟缓性的,张力低下并呈柔软状态,无力对抗被动运动,如伸肌很早出现痉挛,通常表面损伤是部分性的;而屈肌先出现痉挛性瘫痪则表明是完全性损伤。
颈髓完全性损伤与部分性损伤的区别
脊髓的完全性损伤或不完全性损伤的判断,不仅对治疗方法的选择有重要意义,而且据此对推测日后的功能恢复状况也甚为重要。其判别方法是通过神经系统的检查,通过对瘫痪程度、感觉障碍状况、括约肌功能和反射的变化等综合加以分析。
运动功能状况 完全性损伤者,表现损伤平面以下为完全瘫痪,肢体运动功能完全丧失,无任何肌肉收缩存在。部分性损伤者,依据脊髓损伤节段水平,范围不同,临床可有很大差别,严重的不完全损伤者可仅有某些运动,但这种运动不能使肢体出现有效功能,而轻者则可以步行或完成某种日常工作。部分损伤者,其运动功能在损伤后早期既开始恢复,恢复的越早,功能恢复越好。
感觉障碍的程度 完全性损伤,损伤平面以下的感觉完全丧失,两侧均等,包括肛门周围的粘膜感觉也丧失。部分损伤,由于损伤严重程度和部位不同也出现不完全性的感觉丧失,其范围和部位差异明显,无固定形式,在脊髓半横切损伤则有典型的对侧感觉障碍分布。但必须注意损伤节段以下的远侧肢体,有感觉异常、疼痛和感觉过敏等情况。
反射的变化 损伤后肢体呈完全性瘫痪,但当受到刺激立即表现上肢肌肉痉挛、下肢内收、髋膝关节屈曲、踝部跖屈、腹部肌肉痉挛、反射性排尿及阴茎勃起,这一系列征象是脊髓损伤的总体反射。通常认为肢体反射性屈曲后并不伸直者为单相反射;而反射性屈曲又伸展原位是双向反射,前者提示完全损伤,后者为不完全性损伤。
(文章部分图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医院删除)
微信扫码预约